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10日電 (汪澤民)連日來,南充市蓬安縣田間地頭一派火熱景象,挖掘機穿梭作業,施工人員正搶抓農時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在南充市羅家鎮泥巴寺村,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2596畝土地已完成田塊調形,田間道路、水渠、山坪塘等基礎設施正加速完善。

“過去這些‘巴掌田’連拖拉機都進不來,現在田成方、路相通,農機能開到田埂邊,改造后的高標準農田可實現畝均增產超100斤。”泥巴寺村黨支部書記陶麗娟站在田埂上,指著眼前規整的千畝良田,難掩激動。
近年來,蓬安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度全面提速。徐家鎮太陽村高標準農田改造基本竣工,春耕生產正常進行;金甲鄉白石包村坡地削平成方塊田,無人機群盤旋空中精準撒播肥料,3小時作業500畝;巨龍鎮龍云寺村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出優質糧油種植基地,在今年小春生產中,全部采用了高產品種和機械化作業……
據了解,2025年,蓬安縣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19萬畝,基本完成43.85萬畝試點建設任務。同時該縣因地制宜,遵循“宜大則大、宜梯則梯、能排能灌、宜機作業、穩產高產”的建設原則,分類抓好田(地)塊整治,合理布局渠網路網,有效推進土壤改良,努力打造高標準農田建設丘區示范。
“為了保證項目順利完成,我們建立‘日調度、周會商、月考評’工作機制,保障質量、進度與安全。”蓬安縣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全縣組織267個班組、2400余名工人加緊施工,全力保障6月底前完成今年的建設任務。
據悉,為有力有效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蓬安縣建立縣、鄉、村、國企、群眾“五位一體”推進體系,及時解決困難問題,全力保障項目建設;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全域謀劃,針對平壩區和坡臺地分類謀劃,注重專家理念和群眾意見多方謀劃,實現每一塊田土設計因地制宜;探索建立統籌協調、高效推進、資金保障、實時驗收、常態監督等推進機制,確保項目建得快、建得好。
4月8日,在睦壩鎮武勝村的農田管護公示欄前,村黨支部書記沈勇手持巡護記錄本:“每周至少巡查兩次,溝渠堵塞、產業道損壞都要及時上報。”
高標準農田不僅要建好,還要管好、用好。為此,蓬安縣出臺《蓬安縣高標準農田工程設施建后管護辦法》,建立健全以“縣級主導、鄉鎮(街道)負總責、村(社區)為主體、受益戶具體負責”的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機制和縣、鄉、村三級田長制責任體系。同步舉辦高標準農田管護培訓班,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提高綜合管護能力。
隨著蓬安縣高標準農田陸續建成,糧食生產與鄉村振興實現“雙豐收”。“我們村里高標準農田里種植的油菜和小麥是省市農科院專家推薦的優良品種。”小板橋村黨支部書記韓曉春說,該村高標準農田采取糧油復合種植,全面提升了耕作效率、作物產量和質量,糧食總產量將增加15%以上。
此外,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社會效益也在多方聯動中凸顯。作為蓬安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南充常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經營模式,構建覆蓋農資供銷、農機服務、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將各方利益緊密聯結,讓服務主體、種植業主、廣大農戶三方受益,真正實現了多贏、共贏。
據了解,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推進了農業機械化進程,全縣培養持證農機手600余名,300余名農民轉型為產業工人,人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