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21日電 (鄧柯)《四川縣域企業發展環境網絡感知指數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于21日對外發布。該報告由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和四川縣域經濟學會,聯合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院、清華2861項目組、中國政府統計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課題組共同完成。
《報告》首次將“網絡感知指數”應用于縣域企業發展環境研究,旨在為各級黨委政府進一步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環境,更好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及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并為企業等市場主體投資興業提供有益參考。
五大維度探討縣域企業發展關鍵因素
《報告》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四川發展新使命,聚焦縣域經濟發展新議題,涵蓋四川183個縣級行政單位,包括55個市轄區、19個縣級市和109個縣(自治縣)。報告以微觀企業發展為視角,運用網絡感知數據及相關分析方法,圍繞企業投資活力、融資動力、競爭實力、經營支撐和市場空間五個維度,從影響企業發展環境的關鍵因素,綜合分析縣域企業發展環境的整體情況、地區差異、相對位勢、短板弱項及改善對策。
不同于傳統研究方法,《報告》以“網絡感知”作為核心評估手段,依托網絡大數據技術,通過互聯網平臺、公共服務網站等多渠道收集縣域線上公開數據,特別是大量縣域內注冊的企業微觀數據,開展量化分析與綜合評估,動態描繪縣域企業發展環境的變化趨勢。
“網絡感知數據本身具有海量性和廣泛性,這種規模優勢使研究者能夠更全面、細致地分析縣域經濟,甚至揭示傳統方法難以觀測的‘長尾規律’。”課題組成員、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院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鄭雪梅教授介紹,網絡感知有效突破了傳統研究在數據獲取上的局限,不僅成本更低、精度更高,還具備顯著的時效性,能夠更準確地把握縣域經濟不斷跳動的脈搏,近乎實時地反映其發展動態。
創新探索實現網絡數字化技術深度應用
課題組成員、智庫2861聯合創始人鄭理介紹,網絡感知指數是通過對公開的網絡大數據進行匯集與處理,利用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融合產生出能夠綜合反映宏觀社會經濟環境、政策執行、企業現狀、區域差異等多維度信息的綜合性指標!秷蟾妗窂目陀^現狀和主觀評價兩方面構建四川縣域企業發展環境網絡感知指數,共有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46個,對四川縣域企業發展環境作出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和分析。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與區域協調發展研究智庫主任兼首席專家楊繼瑞教授認為,“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縣域經濟是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部支撐,也是四川作為經濟大省挑大梁的重要力量。此報告利用網絡感知和大數據技術,從企業角度切入,對縣域經濟發展環境進行系統研究,思路新穎,方法創新,具有積極的探索意義!
《報告》顯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網絡感知指數呈正相關,四川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此次的網絡感知指數中表現同樣顯著。成都平原經濟區以成都為代表,各區縣的網絡感知指數表現突出,中部區域(川南、川東北)相對均衡,而民族聚居區及邊遠地區的指數則整體偏低,發展相對滯后。
《報告》建議進一步推動跨區域協作,推動產業梯度轉移,優化區域分工,促進成都平原經濟區與川南、川東北、川西北、攀西等區域的協同發展;加快建設全省統一的要素交易平臺,推動民族地區土地經營權、碳排放權等要素權益的有序流轉;推動相鄰區縣資源共享,培育協同發展產業集群;支持成都周邊區縣探索“飛地經濟”,通過跨區域合作盤活土地、勞動力等閑置資源;繼續完善欠發達縣域的高速鐵路交通大動脈,聯通縣域高速公路、鄉鎮高等級公路與鄉村公路等“中小血管”,構建多層次、一體化的交通體系。
四川樣本推動政府主導向市場感知轉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統計學院院長、中國政府統計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勇教授認為,《報告》的發布不僅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更通過“企業需求導向”的評估模式,推動“政府主導”向“市場感知”轉型,為全國縣域經濟評估提供了可借鑒的“四川樣本”。
“這是一次初步探索,希望能對四川縣域經濟發展有所助益,歡迎社會各界批評指正。”課題組負責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教授楊奇才表示,受限于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觀性,一些變量如政務效率、生態價值等難以量化,加之網絡感知數據存在一定偏差,本研究仍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未來若能在評價指標設計和數據質量上持續改進,不僅有望彌補傳統統計數據在反映微觀經濟活動和短期波動方面的不足,也將為縣域經濟研究提供更具動態性、實時性和真實性的參考依據,幫助各級政府和研究機構更及時地捕捉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問題與趨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