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4日電 (吳曉)會理市堅持黨建引領,以理順治理框架、改善治理環境、提升治理效能為重點,深入推進城鄉結合部新型社區治理,不斷提高治理精細化協同化專業化水平,城鄉結合部新型社區隸屬關系基本理順,矛盾糾紛明顯減少,社區環境大幅改善,人民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
加強黨建引領。建立市委總攬、協調各方、高效有序的市、街道、社區“三級聯動”機制,由市委書記指導專項整治工作,市級部門與結合部社區結對參與整治,每季度召開1次聯席會議,對社區治理工作進行研究謀劃、分析研判、督促落實。社區黨組織每月召開黨建月會,將整治工作納入研判內容,街道黨工委每季度聽取整治工作專項匯報,研究部署階段性工作。制定城鄉結合部新型社區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方案,針對社區存在突出問題,實行任務、責任、督查“清單制”管理,確保整治措施落地落實。自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召開專項工作推進會7次,協調解決問題25個。
開展契約共建。完善社區“大黨委”制度,由社區黨委牽頭,吸收區域內單位、兩新組織、社會工作者等力量參與“大工委”和社區治理,免費為居民開展義診、義剪、金融知識宣傳、安裝5G寬帶等活動,積極落實疫情防控、文明養寵等要求,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60余場次。
建強工作陣地。以建設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支撐,全面完成6個新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升級改造,優化服務窗口,同步梳理高頻服務事項70余項,健全多事通辦“全崗通”機制,推廣“一站式”、錯時延時、坐班值班、預約上門服務,讓居民“最多跑一次”,將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成居民之家。針對居民多元化個性化需求,探索項目精細化服務模式,設立“文明聯創”“健康微課堂”“矛盾化解”“4點半課堂”等服務項目8個,其中“矛盾化解”收集私拉充電線、醫療衛生、物業管理等民生問題120件、累計解決110余件。
推動居民自治。結合省級文明城市復檢、天府旅游名縣創建等,引導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6個城鄉結合部社區建立黨員志愿服務隊31支,黨員志愿服務崗82個,小區黨員身兼宣傳員、信息員、服務員、調解員、監督員等職責,開展走訪慰問、文明宣傳、道德宣講等活動70場次,服務時長近500小時。
網格精細管理。科學劃分網格12個,每個網格配備專兼職網格員2名,完善黨建、綜治、民生等“多網合一”網格,專兼職網格員定期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分層分類推動問題解決,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社區治理“一張網”,讓“有事找黨員”成為群眾共識。
建強治理隊伍。6個城鄉結合部社區招考6名社區專職工作者,制定《會理市社區專職工作者管理辦法》,健全完善社區專職工作者選拔任用、管理服務、崗位等級、薪酬待遇、教育培訓、職業發展、考核激勵、辦公經費“八項制度”,用好用活“新鮮血液”,提升社區治理效能。落實加快專業社工建設,會理船城藍天社工服務社每月定期到社區提供工作服務,通過分析、立項,形成滿足居民需求的服務項目,促進各項服務與居民需求精準對接。
健全執法機制。把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社區針對餐飲及企業食品安全和生產安全,每月開展1次安全生產檢查工作,同時檢查其規范運行情況。通過“街區吹哨、部門報到”聚合公安、環保、市場監管等部門力量,在社區設置綜合行政執法辦公室,規范市場秩序,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加大對無證無照流動攤位等非法經營行為的打擊力度,確保市場秩序規范化。
深化環境治理。針對城鄉結合部環境衛生“臟亂差”等長期存在問題,以“聯動執法+曝光”等硬舉措推進環境治理,每月曝光車輛亂停、建筑垃圾亂堆等亂象,社區發放“整改單”,限時完成整治提升,社區面貌和秩序得到大力改善。強化社區硬件補短板,建成智慧停車場3個,有效解決轄區內車輛亂停亂放問題,大力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在人流密集處新增垃圾箱體42個,實現垃圾轉運一體化處理。
深入開展“雙報到、雙評價”活動。社區根據居民需求,精準擬定服務事項,及時向部門派單,并嚴格進行評價,確保“雙報到、雙評價”活動真正為社區群眾、企業、流動人口等做實事、辦好事。發揮新型社區巾幗志愿服務隊、黨員志愿服務隊、青年志愿服務隊功能,讓社區黨組織班子成員任志愿服務隊負責人,制定管理制度,開展衛生清理、扶弱幫貧等載體活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