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30日電 (聶艷萍 張恒志)中午12點左右,在遂寧市市民中心食堂進口處,一個有著2000余人用餐的食堂,卻沒有出現排著長隊等待的現象,這是為何?“刷臉支付,一個人只需兩三秒鐘,速度快而且還很方便,現在手機都不用帶。”
“我們采用的是建行‘智慧食堂’管理系統,用餐人員只需刷臉支付,大幅縮短了排隊等待的時間。”市民中心食堂管理人員龔婭說,還可以實時統計就餐人數和就餐金額,實現全線上、數字化就餐管理。
建行遂寧分行工作人員鮑添喜介紹,在“建行生活”APP上增加了“智慧食堂”模塊,可實現充值、余額查詢等。同時,也會設置一些充值優惠活動,讓大家感受到“智慧食堂”帶來的新體驗、新便利。
“遂寧還有部分學校也在使用我們的‘智慧食堂’管理系統,家長通過‘建行生活’不僅可以實時為孩子的飯卡充值,查詢消費明細,還能了解孩子的就餐時間,查看本周食譜等,讓家長更安心。”鮑添喜補充說。
傳統食堂管理模式下,日常就餐擁擠、排隊等候時間較長,結算模式單一,就餐信息閉塞,管理缺乏有效手段。據了解,自2022年,建行“智慧食堂”管理系統在遂寧上線以來,累計服務企事業單位、學校共計27家。
“智慧食堂”為老百姓打造了新的就餐體驗,帶來了數字化賦能的“好食光”,而“智慧物業”則讓數字化更貼近生活,也是數字化城市建設重要的組成部分。
“門都不用出,手機上就能交物業費。”近日,家住射洪城北濱江河畔小區的居民李琴,通過“建行生活”APP,在物業繳費一欄,實現了“一鍵”繳費。“在外地的年輕人,也能幫家里老人交費,真是太方便了。”
李琴一邊說著,一邊就點開“建行生活”APP,耐心介紹了起來,“這上面不僅能交物業費,還可以交水電氣,學雜費、話費等,活脫脫就是一個智能‘小助手’。”
數字化不僅為城市居民帶來了便利和全新體驗,也將數字化服務向鄉村延伸,通過數字金融+政務+生活服務的模式,打通鄉村服務“最后一公里”,惠及更多基層百姓。
“我不會用智能手機,每次都是到服務站,請小胡幫忙在機器上交電話費。”“我取養老金也到這里,很方便。”……談及村里的“裕農通”便民服務站,蓬溪縣群利鎮印花村的村民一下打開了話匣子。
“‘裕農通’便民服務站不僅能辦理民生繳費,還能繳納社保,以及小額取現、轉賬。”印花村“裕農通”便民服務站站長胡莉介紹,該服務站不僅配備了智能終端機,還設置了“親情熱線”,為在家老人與遠在外地的親人搭建起“溝通橋梁”。
“上次我想看看很久沒見的外孫,就找到小胡,在這臺電腦上撥通了合川親家的視頻,可解了我思念之苦哦!”60歲的楊大中接過話茬,淚水還在眼眶打轉,還說今后想見孫子了還要來服務站打視頻。
“‘親情熱線’事實上就是在電腦上,登錄微信,與外地親人通過視頻聊天。”胡莉說,雖然視頻聊天、線上交費等功能在手機上就能實現,但由于村上在家的幾乎都是老人和小孩,不會操作智能手機,所以這個便民服務站確確實實給村民們帶來了極大便利。
數字金融是建行遂寧分行積極踐行金融“五篇大文章”的一個縮影。從“建行生活”APP、到智慧食堂、智慧物業、“裕農通”便民服務站等,推出了一系列數字化創新產品,進一步推動了金融與數字技術的有機融合,以智“惠”民,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生活服務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