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29日電(周亮 彭圣洲)處暑過后,蓬安縣的水稻陸續進入成熟期,金黃的稻谷顆粒飽滿,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各地陸續開鐮收割,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據悉,今年蓬安縣水稻種植面積25.3萬畝,預計總產量14萬余噸。

夯實“耕”基“糧田”變“良田”
眼下,在蓬安縣河舒鎮小板橋村,一臺臺收割機在高標準農田里來回穿梭,收割、脫粒、轉運等工序一氣呵成。伴隨機器的轟鳴聲,金黃的稻谷顆粒歸倉。小板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韓曉春站在田埂上,笑著說:“今年我們村預計可產稻谷320多萬斤,增產15%以上。”
“以前,村里大小不規則的田塊有五六千個,水源條件不好,勞動力缺失嚴重。”韓曉春說,“今年我們村改造高標準農田3254畝,重新規劃了溝渠、生產便道、機耕道、智慧農業監測點。如今,運用農機作業更方便了,農業生產成本也降低了。”

近年來,蓬安縣分類抓好田(地)塊整治,合理布局渠網路網,有效推進土壤改良。去年5月,蓬安縣入選全國首批整縣級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同年9月啟動建設,建設年限4年,包括新建和改造提升項目,建設總面積43.85萬畝,涉及全縣21個鄉鎮(街道)237個村(社區)。
“小田”變“大田”,“糧田”變“良田”,蓬安縣計劃在2026年將符合建設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設為高標準農田。在此基礎上,該縣通過多級管護促進項目區產業發展和運營,建立長效的高標準農田管護機制,確保全縣高標準農田“建成一畝、管好一畝、見效一畝”。
目前,該縣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基本實現了“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畝均糧食產能得以增加。
新農具加持田間滿滿“科技范”
如果說高標準農田是穩產豐收的基礎,那么新農具的加持則讓糧食豐收有了更多保障。
近日,在蓬安縣睦壩鎮現代糧油園區。微風吹過,稻田里的重重稻浪閃爍著金色的光芒。田間穿梭的收割機,將飽滿的稻穗攬入“懷中”,再悉數倒入農民準備的袋中。到處一派豐收景象。
水稻田間測產工作也火熱展開。農技人員現場將收割下來的稻谷依次進行裝袋、稱重、測定水分、除雜,進行實際測產。經測算,當天實收面積3.85畝,實收產量3509.9公斤,平均含水量28%,雜質含量0.5%,按標準含水量13%折合,畝產達750.71公斤。
當天現場測產的是武勝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承包的農田。該合作社負責人沈勇表示,高標準農田建設極大地方便了機械化耕種收,再配套采用新品種、合理密植等新技術,實現了水稻高產高效。
在現場可以看到,園區內各種滅蟲設備如衛士一般佇立在稻田間;田邊看似路燈的裝置,實則為一個小型氣象站,可實時檢測溫度、風向、雨量等氣象數據……從天上到地下,田野間滿滿的“科技范”。
據悉,今年蓬安縣的水稻種植面積為25.3萬畝。該縣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推廣旱育秧、機插秧、水稻直播、無人機播種等輕簡技術,切實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實現了水稻的高產優質。
藏糧于技全域推進農業機械化
秋風輕拂,睦壩鎮武勝村成熟的水稻翻滾著層層稻浪。該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負責人沈勇奔走在田間,組織4臺收割機對承包的300余畝水稻進行收割。“大面積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后,從耕地、育秧、插秧到收割,都是機械化作業。今年種植了新品種,總產量預計比去年多4萬斤左右,又是一個豐收年。”沈勇興奮地說。
水稻喜獲豐收,離不開農業機械的助力。從耕地、播種到收割的全程機械化,不僅為農戶節省了人力,還極大地降低了成本。
近年來,蓬安積極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推廣現代化農業種植方式,全域推進農業機械化生產,積極培育農機服務主體,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農事+全程機械化服務中心(農機大院)創建等農業項目,加大對農機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努力構建“1+5+N”現代農機服務體系。同時,支持建設農機服務“互聯網+”平臺,引導農機服務主體開展農業生產托管、跨區作業、訂單作業、承包服務等多種形式的全過程機械化服務;組建農機農藝融合專家團隊,推動“五良”融合,技術到田,形成服務能力較強、專業水平較高、服務行為規范、覆蓋全產業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同時,蓬安縣加快補齊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短板,大力推廣適應丘陵山區耕作特點、覆蓋農作物種植全環節的各類大、中、小型農機,并落實相關的農機購買補貼。全縣農機擁有量10萬余臺,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0%。(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