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21日電 (吳平華)走進宜賓興文仙峰苗族鄉,青山吐翠、綠水飄霞,山川之間,一條條平整潔凈的道路連接內外,一排排富有民族特色的小樓房鱗次櫛比,一幅幅色彩鮮艷的生活墻繪引人入勝……

仙峰苗族鄉位于宜賓市興文縣南部,海拔1800米,全鄉幅員面積111.4平方公里,轄有8個村和1個社區,居住著漢、苗等民族13000余人,2013年成功創建為“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鎮”,在這片多民族的土地上,演繹著一幕幕苗鄉兒女走向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故事。
產業轉型促蝶變
每至夏日,仙峰苗族鄉群魚社區村游人如織,民宿爆滿。占地120余畝的群魚小木屋度假區有特色民宿16棟27間,住宿環境堪比高端酒店;離地數十米高的星空帳篷由航空材料制成,冬暖夏涼。在這里,清晨可觀壯美日出,入夜可賞璀璨星河,林間時有蟲叫風鳴,空靈而撼人心。

“礦山變美景,碳廠變公園”是仙峰苗族鄉綠色崛起的真實寫照。在上個世紀,仙峰一直以煤礦作為當地經濟的主要支撐。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一系列重要發展理念的提出,以單向索取為主的發展方式已不再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自2015年起,村里的7家煤硫礦山企業逐漸關停。村民失去了收入來源,大多選擇背井離鄉外出務工。
為了找到新的發展支撐,村黨支部在廣泛聽取黨員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決定依托海拔高氣候涼爽、竹資源豐富、苗族文化濃郁等獨特優勢,大力發展鄉村康養旅游。“發展之初,我們積極爭取到300萬元項目資金作為啟動資金。”村支部書記陳雙回憶道,資金一落地,村上馬不停蹄召開了村委會、村民代表大會,多形式廣泛征求村民意見,最終決定在群魚社區村打造獨具民族特色的小木屋度假區。
2021年,為了進一步打造避暑康養旅游品牌,仙峰大力推動群魚社區村創建共同富裕先行村,持續實踐黨的領導、村民自治、村資管理“三位一體”基層治理體系,同時引進蜀南文旅集團等企業投入1.4億元,實施小木屋提檔升級項目,建成了以小木屋為核心的仙云峰生態旅游度假區。僅一個夏季,便吸引宜賓、瀘州、成都、重慶及沿海等地游客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000萬元。
“小方竹”鼓起“大腰包”
在四川,有炊煙的地方就有竹林。每年的9-10月是采筍季,仙峰苗族鄉的方竹產業園里異常熱鬧,到處都是村民忙碌的身影。林間小道上,不時有筍農背著裝滿鮮筍的背簍來回穿梭。
已有10多年種竹經歷的陳文富,每年的這段時間是最忙碌的。采筍雖不是什么技術活,但為保證來年又有好收成,陳文富一直本著“采小留大、采低留高、采遠留近”的竹林法則進行采摘。每天天一亮,陳文富就帶著新來的工人循著山路、走進深山學習采筍技巧,他們要在最短的時間里,把自家的方竹筍全部采收完畢。
“以前每畝方竹林采收方竹筍300來斤,收入1000多元,現在通過園區打造,每畝產量達到10000-12000斤,收入在4000-5000元。”仙峰苗族鄉副鄉長馮毅說,方竹筍被譽為“竹筍之冠”,以其肉質豐厚、脆嫩化渣、天然富硒等優良品質深受消費者歡迎。2016年,仙峰方竹筍獲評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8年,在林學會竹子分會六屆二次理事會暨第十四屆中國竹業學術大會上,仙峰苗族鄉獲得“中國方竹之鄉”的稱號。
今年3月,仙峰苗族鄉舉行了竹筍原輔料半成品加工基地項目簽約儀式。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約1500萬元,占地約4000平方米,加工廠房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建有干筍、鮮筍2條加工生產線。項目運營后將提供50余個就業崗位,計劃(年產竹筍2000噸,實現年產值約3600萬元。
守護民族文化記憶
為鞏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成果,2024年5月20日,仙峰苗族鄉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苗族集體婚禮體驗活動。當天下午2點,米自各民族的52對“新人”身著苗族盛裝步入儀式現場。美麗新娘穿著苗族傳統婚服,手拿紅傘,衣袂與頭頂的珠簾隨著走動悠悠晃動,身著粉衣的伴娘為全體新娘蓋上紅頭巾。苗族長老按苗族傳統婚俗,主持出嫁儀式。
新娘們通過踩斗、上長凳、遞筷子、丟筷子,過橋梁等苗族傳統的祈福方式告別娘家,送親婆傳唱苗族古老的送親歌祝福新娘們幸福美滿。新郎們在親朋好友的陪伴下迎接新娘和送親隊伍,通過吃途中宴、舉行回車馬、打窩窩傘等苗族傳統禮儀來祈福新人天長地久。
集體婚禮儀式結束后,新人和來賓一起享受地道的苗族新婚宴,隨后大家一起圍著篝火跳起歡快舞蹈。這一場苗族集體婚禮既莊重又熱鬧,這對所有參加的“新人”來說都是難忘的回憶。
同時,仙峰苗族鄉致力傳承“千年苗醫,萬年苗藥”文化,邀請縣苗醫藥研究所專家對全鄉中苗醫藥材地理分布、藥理藥性進行分析指導,篩選出天麻、黃精等12種生長廣泛、易于種植采集的藥材,9種藥膳及境內康養景點,圍繞“食、養、賞、游”4個應用方向分類展示,編撰成仙峰苗醫康養宣傳手冊,形象化、立體化展現康養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