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whty > 中新網四川

四川深度推進新時代文博事業高質量發展
2023年03月07日 14:07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曹惠君

  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7日電 (記者 岳依桐)文物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四川,是中國西南的文博高地。三星堆遺址、皮洛遺址、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等考古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重要考古成果不斷涌現;409座博物館助文化春風吹進千家萬戶,“高山仰止回望東坡——蘇軾主題展”等特色展覽推動文化傳承、傳播……

  近年來,四川加強頂層設計和高位推進,創新體制機制,在深挖古蜀文明遺珍的同時,發力巴蜀文化傳承,交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新時代文博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優秀答卷。

 (江口遺址文物出水現場)
(江口遺址文物出水現場)

  探秘歷史重要考古成果不斷涌現

  當“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的三星堆遺址新一輪祭祀區考古發掘工作轉入實驗室清理階段,廣袤高原上,罕見的超大型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皮洛遺址的考古研究正有序進行;位于眉山市彭山區的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現場,考古工作者仍孜孜不倦地探尋張獻忠“江口沉銀”的謎底。

  四川共有地下文物34200處,包括古遺址3652處、古墓葬30548處。龐大數據背后,如何通過科學的考古發掘探秘歷史,以科技創新賦能發掘工作?探索過程中,重要考古成果也不斷涌現。截至目前,四川共有14個考古項目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三星堆遺址新發現6座“祭祀坑”已出土文物17000余件,器類器形豐富多樣,其中許多文物為國內首次發現,頻頻“出圈”引發“考古熱”,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四川舊石器時代考古調查工作也取得重要進展,新發現200余處舊石器遺址點,填補了多項四川舊石器文化遺存的區域空白。其中,皮洛遺址入選“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該遺址發現距今20萬年至5萬年的多個人類活動面、用火遺跡,出土和采集各類石制品15000余件,反映了早期人類登上青藏高原的歷史進程;出土目前全世界海拔最高、東亞地區最典型的手斧等阿舍利文化遺存,為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莫維斯線”論戰畫上休止符,對認識亞歐大陸東西側遠古人群的遷徙和文化交流具有特殊意義。

  經過連續五期考古發掘,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出水各類珍貴文物72000余件,“西王賞功”金幣、“蜀世子寶”金印、“榮世子寶”金印等文物驚艷現世,實證江口之戰的發生地或臨近發生地,對研究明代政治、經濟、軍事乃至明末清初歷史提供寶貴材料。該遺址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實際上,上述重要發現只是近年來四川文物考古工作成效的縮影。四川通過實施六江流域、川西高原、成都平原等區域性考古調查,絲綢之路南亞廊道、蜀道等文化線路綜合調查,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等各時期重要遺存專項調查,極大豐富了考古資源。

  近年來,羅家壩遺址、城壩遺址、寶墩遺址、鹽源老龍頭遺址等遺址的重要考古成果層出不窮,有效推進中華文明探源,為弘揚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開辟新篇章。

  (三蘇祠)
(三蘇祠)

  傳承文化三蘇文韻飄香巴蜀

  自去年11月開展以來,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回望東坡——蘇軾主題展”人氣居高不下。蘇軾真跡《瀟湘竹石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卷》《陽羨帖》等罕見展品吸引民眾久久駐足。

  蘇軾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他的精神、處世態度、人生境界對后世影響深遠。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蘇軾主題展,該展覽展出了來自39家博物館的274件珍品,是傳承弘揚“三蘇”文化的一次生動實踐。

  在蘇軾的家鄉——四川眉山,占地106畝、收藏文物和文獻資料1萬余件的三蘇祠是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蘇紀念祠堂,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二級博物館。

  長期以來,四川省大力保護、傳承、弘揚“三蘇”文化,全面保護利用“三蘇”文物遺址、遺跡,深入開展相關學術研究和價值挖掘,不斷加強“三蘇”文化對外傳播,充分發揮三蘇祠宣傳教育功能,助“三蘇”文韻香飄巴蜀。

  其中,為實現“三蘇”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四川推進三蘇文化大數據庫中心建設,打造東坡文化傳承發展中心,建設東坡書院,并加強與高等院校、蘇學專家、蘇氏后裔等方面溝通協作,深入挖掘“三蘇”民本、美學、愛國、廉政等思想。

  未來,四川將繼續打造“三蘇”文化 IP,加強品牌培育宣傳,創新文化出海方式,增強跨文化傳播能力,推動“三蘇”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多方位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特魅力。

 (三星堆出土的銅神壇)
(三星堆出土的銅神壇)

  創新發展探索文博事業新方向

  《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四川省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相繼出臺……在政策支持逐步加強的基礎上,縱觀四川文博事業發展進程,創新二字貫穿始終。

  以本輪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為例,四川協調39家國內科研機構和高校參與,形成考古、保護與研究聯合團隊,建設考古發掘艙、集成發掘平臺、多功能發掘操作系統,形成傳統考古、實驗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護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

  這種創造性、創新性采用田野考古與實驗室考古相結合、精準發掘和科學保護相結合的模式,實現了考古發掘、系統科學研究與現場及時有效的保護有機融合,在極大提升考古工作質量與水平的同時,也為中國考古工作提供了新視角、新方法。

  目前,四川已在舊石器、新石器、巴文化遺址等考古項目中逐步推動多學科協同和綜合研究,多單位多學科聚力,科技優勢在考古領域發揮成果初顯,發掘研究全過程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

  在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四川依托409座博物館以及各類文物遺址遺跡等,多措并舉充分發揮新時代文化大省優勢,增強民眾文化自信。

  為充分彰顯文物時代價值,讓文物“活起來”,四川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三國蜀漢文化研究傳承工程、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等有序實施;建設一批以文物為依托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研學教育基地,充分發揮文物教育功能。

  三星堆博物館頻頻爆滿、三蘇祠博物館深入挖掘闡釋“三蘇”文化……經過數字化賦能,四川文物資源早已不再“藏于深閨無人識”,而是“飛入尋常百姓家”,向世界傳遞堅定的文化自信。

  考古發掘、文物保護、文博展示、文化傳承……四川正用心、用情、用力探索新時代文博事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一顆顆歷史文化明珠閃耀,匯聚成浩渺星海。(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欧美一级特黄高级视频,精品毛片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第二页在线天堂中文 | 九九久久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资源在线26u | 青青国国产视在线播放观看91 | 曰韩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