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7日電 7日,據建昌古城景區游客中心數據顯示,本次清明假期,建昌古城累計接待游客95483人次,日均接待游客31827人次,相較2023年同期增長超13%。

持續高漲的人氣,不禁讓人好奇,建昌古城究竟擁有怎樣的魅力?建昌古城,又名西昌古城,已有600多年歷史,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建昌古城,也被稱為西昌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據不完全統計,建昌古城文物分布多達2400余處,古遺址、古墓群、古石刻、巖畫、古建筑遍及全城。明代文學家楊升庵、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清侍郎查儉堂以及近現代教育家黃炎培等都曾在建昌古城留下墨跡。
2021年下半年,西昌全面啟動建昌古城保護更新項目,整體性推進建昌古城復原建造。面對西昌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建昌古城的整體體量,華采堂企業全情打造與創新探索,投入近二百名設計師,推進古城更新,重塑古城肌理,煥新城市活力,擦亮西昌“中國歷史文化古城”名片。
華采堂企業設計團隊立足建昌古城“四川現存最大木構城市群落”的地位,深刻挖掘文化屬性,融入明清建筑元素精髓,廣泛地運用工藝精細的古印刻石、典雅精致的木雕灰塑、鮮妍絢麗金漆彩繪等建筑裝飾元素,形成了典型的川滇建筑結合體。使得最終呈現的建筑擁有最豐富的元素、最多樣化的建筑風格、最精美的雕花以及最繁復的灰數,每一棟都顯得獨一無二。
據悉,華采堂企業在建設過程中嚴格遵循“修舊如故“的原則,下足了“繡花功夫”進行文物修繕,嚴格保留現存文物建筑的基本特征,塑造街巷空間脈絡,延續傳統巷道文化肌理,實現植物和場地的共生,最大限度地保存歷史信息。如對建昌古城留存的建平門遺址、四牌樓遺址、300余米古城墻遺址進行了搶救性保護修復,對8口古井、287株古樹和萬余件老物件進行了標記、收集和保護,古城的歷史肌理、街巷的空間尺度、貫穿主巷的自然水系、古樹名木的形象和景觀環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護。
在華采堂企業景觀負責人看來,古城景觀是給游客的精神禮儀,好比是建昌古城的“衣服”景觀設計就是一個穿衣的過程。景觀設計以守護古城“十字軸線、扇形城廓,三個街區、三類街巷、多個節點”之原真風貌為旨歸。以古城文化背景為依托,因地制宜,依勢造景,引水入城。人游其中,移步景異為古城帶來一些新的體驗,還原古城的生活百態,從而提升整個古城的風貌與品質。

不同于在眾多傳統小鎮景區以白日游覽為主,建昌古城客流高峰則集中在晚上的19點-21點。這一獨特景象的背后,得益于華采堂企業對古城夜景的精心打造與燈光藝術的巧妙運用。夜景成為了點亮城市的點睛之筆,是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當華燈初上,歷經600余年滄桑的建昌古城在夜幕下逐漸顯露出其絢麗的輪廓,勾勒出一幅“不夜城”的高古繁華圖卷。
得益于華采堂企業EPC+0的模式,建昌古城的運營管理確保了建筑設計與運營策略與的無縫結合。通過華采堂企業的前瞻性運營布局,針對不同商鋪特點提前規劃匹配合適的商業模式,有效避免商業化氣息過濃和連鎖品牌泛濫的問題。同時,大量引進的省級及以上的非遺品牌,如彝族漆器、銀飾、唐卡博物館、樹下美術館、蜀繡博物館等,不僅豐富了游客的觀賞和體驗選擇,也極大地增強了景區的文化魅力和游客的互動體驗。
精心打磨的產品、細致周到的服務、豐富多彩的活動和高效精益的運營策略,城市保持著持續變化與更新,才能吸引游客的目光,讓他們留下美好的回憶并傳播正面的口碑,才能為城市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建昌古城的成功實踐證明,只有真正回歸文化本源,注重獨特性和創新性,古鎮才能煥發新生,成為人們心中難以忘懷的文化旅游勝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