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20日電 (熊姣 王濤)近年來,德陽市羅江區調元鎮堅持以產業發展帶動農村改革的理念,明確引進主導產業,建設規模化、現代化農業基地的發展思路,重點突破、統籌推進,聚焦青花椒產業發展,在順河村規劃建設萬畝青花椒產業園。
7月,正值青花椒成熟的季節,走進順河村萬畝青花椒產業園,漫山遍野的花椒樹郁郁蔥蔥,一簇簇綠油油的花椒籽掛滿枝頭,長勢喜人。
在三麻子青花椒種植專合社車間里,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陣陣“麻”香沁人心脾,工人們正忙著稱重、裝袋、搬運、裝車運送……與往年不一樣的是,今年專合社引進了幾臺電力烘干機代替傳統的燒煤烘干。
“電力烘干機能將摘下來的花椒以最快的時間烘干,在減少人工投入的同時還能提升青花椒品質。”看著眼前井然有序的生產現場,三麻子青花椒種植專合社理事長楊洪軍高興地介紹道。
據了解,專合社平時有七八十個工人,每年花椒采摘季時用工量達100余人,大多數都是當地村民,他們每天工作7-9小時,按時15元/時計算工資,一天能掙105-135元。
“凡是困難群眾愿意來干活,我們專合社都會接收,現在我們的工人里面有20多個貧困戶、低保戶、殘疾人……”楊洪軍說,對于手腳不便的困難群眾,專合社都會特別照顧,讓他們做些掃地、剪枝等勞動強度低的工作,一天也能掙70-90元。
“2012年我就跟著小楊干了,現在每年務工收入加上土地分紅,一年至少能掙2萬。”60多歲的易正祥是順河村的貧困戶,因妻子常年癱瘓在床,他無法外出務工,自從跟著楊洪軍干,現在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連妻子的病情都有所好轉,易大爺干得更起勁了。不光易正祥,該村共有232戶村民都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了專合社,每年光土地承包費和固定分紅就會給村民帶來300萬的收入。
除了直接銷售花椒外,楊洪軍還開發了一系列產品:花椒籽填充的枕頭、花椒刺為原料的足浴包、花椒葉填充的香囊……下一步他還要研究花椒枝條“變廢為寶”的工藝,讓花椒“渾身是寶”。
“把產業做大,讓我們順河村的老百姓都致富奔小康。”楊洪軍說,這是他返鄉創業的初心,也是一直以來的動力。如今,6000多畝的青花椒基地讓以往的荒山變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順河村的村民們徹底改變了以前靠天吃飯的日子,大家都干勁十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