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27日電 (鄒立楊 姚艾青)自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開展以來,瀘州市龍馬潭區不斷釋放改革紅利,讓老百姓住得安全、行得方便、過得溫暖。在以“新”換“心”中,群眾真真切切地過上了“新生活”。
“以前的問題很多,整改難。多虧街道綜合執法隊加入,啃下了‘硬骨頭’。”在龍馬潭區魚塘街道希望大道90號金和苑小區,70多歲的賴祥麟對改造后的小區很滿意。
金和苑小區地處龍馬潭區城鄉結合部,建于上世紀90年代,一度因“臟亂差”等問題讓小區居民住得“鬧心”。大家曾多次嘗試改變,因改造資金難整合、改造目標不統一、違規建筑撤不下、施工隊伍進不來而擱淺。
2020年,龍馬潭區整合專項資金,對金和苑等老舊小區進行改造。通過全面調研,問需于民,讓居民按需“點菜”,推進形成“必選項+自選項”改造清單;完善“全要素”一攬子方案,代替“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打補丁”式改造;積極推進改革,下放執法權限,整合各街鎮城管、建設、安監等力量組合形成綜合執法隊,實施一支隊伍管執法,集中發力、多管齊下,打開金和苑小區改造的突破口。

“自下而上,以需定向”的改造,在金和苑小區得以全面實施。通過綜合執法隊伍的全力護航,各類問題被接續攻破,讓長期困擾居民的煩心事、鬧心事得到解決。公共娛樂設施、小區黨建文化活動室、風雨長廊等相繼建成投用。3000多平方米的公園正在推進建設中,金和苑小區180戶居民的生活得以提檔升級。
“600萬元改造資金,我們讓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龍馬潭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工程股工作人員肖俊說,金和苑小區的改造,從問題、需求、效果三個導向著手,改出了居民的“新生活”,增強了他們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度。
目前,龍馬潭區的13個老舊小區1908戶項目改造已全面完成,9個老舊小區3412戶改造任務正在有序推進中。
“周圍住戶都羨慕我們小區,環境優美,文化活動豐富,活動有場所!”小區住戶羅祖全驕傲地說。今年4月,龍馬潭區宏運小區成為瀘州人的網紅打卡地,大家紛紛到此找尋曾經的記憶。
曾經,宏運車站、小市化纖市場、鹽幫碼頭在宏運小區周邊匯聚,人來人往,商賈云集。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的繁榮、交易場地的變遷,昔日繁華喧鬧的交易區慢慢淪為堆放雜物的地方,無人管理,一度讓在此居住的178戶居民苦不堪言。
2020年12月,宏運小區被納入老城區老舊小區改造范圍,負責項目改造的干部們積極思考、主動作為、因地制宜推進改造。

“在宏運小區,我們嘗試實施2.0升級改造,讓老街區有新生活。”龍馬潭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建管中心綜合股工作人員胡旸說,在宏運小區改造中,既改善生活基礎設施,又重塑小區整體風貌,留住厚重的文化底蘊,推進文化保護與街區建設融合。施工隊一邊硬化道路、加固墻體、改造樓道、劃定車位、安裝門禁、裝飾路燈,一邊打造文化墻,以雕刻、銅板浮雕、老舊照片等,重現曾經位列全國十大化纖市場的小市化纖市場、氣包車站、繁榮百年鹽幫碼頭氣象。
考慮到小區住戶的文化生活問題,政府還積極整合社會資源,投入資金10萬余元,將瀘州宏運運輸(集團)有限公司免費提供的公共用房進行改造,打造“苑鄰睦”、老年活動室等休閑娛樂場所,豐富大家的業余生活。
目前,與宏運小區同步啟動改造、提檔升級的老舊小區,僅在小市街道就有7個。如今打造有品質、有溫度、有情懷的美好生活,已成為多個老舊小區居民的美好愿望。
“大家排好隊,按身份證領取福利。”7月28日,在龍馬潭區紫荊花園小區大門口,136戶居民代表早早地排起長隊,等待領取10萬余元小區公益收入福利。
小區改造和治理管理,只有建管并重,才能真正惠及民生。小區提升管理,紫荊花園小區走出了一條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之路。
紫荊花園小區形成“社區黨委+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樓棟長+居民代表”五位一體共同管理的小區管理模式。社區黨委指導小區業委會開展工作,引進有資質、服務優的物業公司,對小區進行全面管理,實現市場化運作。同時,業委會與物業公司簽訂服務合同,約定小區公共收益歸全體業主所有,發放給業主的獎勵金就是小區公共收益的結余。
社區黨委還最大限度激發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成立社區居民監督小組等自治組織,讓群眾成為為小區建設奉獻力量的主人翁。還通過各類評比,讓榜樣的力量感染影響身邊人,共同向上向善、奮斗奮進。紫荊花園小區的成功經驗,正被其他小區復制推廣。
自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啟動以來,龍馬潭區以老舊小區改造為突破,以加強和創新城鄉社區治理為抓手,打出組合拳,大力探索實踐“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組織管理體系,形成新理念、新機制、新模式、新場景,構建布局合理、宜居適度、條塊協同、主體多元、服務優質、形態多樣、溫馨和諧的社區治理形態。截至目前,龍馬潭區已打造出玉帶河商業區“楓橋紅”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站等市域社會治理示范點5個、市域社會治理示范培育單位3個,大驛壩社區、大沖頭村等8個村(社區)成功創建為省級六無平安村(社區)。
老舊小區改造是龍馬潭區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重要課題,如今改革紅利正在釋放——老舊小區居民平等地享受到城市新小區居民一樣的美好生活,老舊小區改出了美好幸福新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