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18日電 (唐倩)近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傳承人熊家全走進成都蓓蕾社區,為社區的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堂有趣的面塑課。
通過熊家全的指導,由糯米、蜂蜜、面粉為主料手工制作的彩色面團,在孩子們的手里變成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面人。通過講授技藝、現場指導相結合的形式,向大家展示非物質文化傳統技藝以及文化意義。

與此同時,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代表性傳人、新繁棕編協會副會長羅志勇則帶著棕編走進了老馬路社區,為社區居民簡單講解棕編的歷史、現狀等相關知識,演示棕編制作,傳授棕編昆蟲動物基本繞扣法。
新繁棕編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據文獻記載,清代嘉慶末年新繁婦女即有析嫩棕葉為絲,制作棕編的傳統。在秀麗的鄉村和農家小院,隨處可見當地婦女用潔白細膩的棕絲編織而成的手工制品。2011年新繁棕編還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成都始終致力于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糖畫、竹編、棕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經成為成都遞向世界的一張張文化名片。“非遺在社區”活動今年已在五個社區共開展20多場培訓、展示、展演活動。下一步將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活動,讓更多社區民眾走近非遺、了解非遺、熱愛非遺。非遺文化傳承人們將與各個社區的居民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展示成都非遺文化魅力。
2020年,文旅部非遺司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相關要求,以尊重、保護和支持以人為核心的非遺傳承實踐回歸社區、回歸生活為宗旨,以增強非遺在現代城市中的傳承傳播活力為目的,在全國范圍內確定了上海、北京、成都、廣州和溫州5個城市開展“非遺在社區”試點工作。

今年,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繼續開展“非遺在社區”項目,支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在社區中開展交流活動,體現成都特色和時代精神,增強成都非遺的社會活力、吸引力、傳播力和影響力,響應成都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倡議,助力成都創建東亞文化之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