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8日電(王爵 朱胤委 張良)初夏的嘉陵江南部段沿岸草青水綠、風景如畫。8日,順著嘉陵江南部段沿岸的綠色走廊一路前行,只見曾經荒蕪的河灘地已變成綠樹成蔭的禹跡島公園,沙鷗蹁躚、魚翔淺底的景致美不勝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南部縣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修復嘉陵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城鄉污染、建設宜居宜業城鄉,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過去這里是一片光禿禿的河灘地,經過多年的生態修復,如今成了風景如畫的公園,變化實在太大了。”攜家人游覽禹跡島公園的市民李猛感慨地說,江面微波蕩漾、公園內鳥語花香,禹跡島公園成為網紅打卡地。
近年來,南部縣啟動嘉陵江沿線生態建設工程,枕水而眠、依水而棲的禹跡島公園于2018年10月開工建設,主要建設內容包括5300米岸線整治、外灘濕地生態系統修復、河湖連通、內湖生態公園景觀打造和旅游配套設施建設等。經過多年打造,曾經坑洼不平、砂石裸露的河灘被賦予防洪防澇、涵養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休閑旅游等功能。
往北再行約1公里,就來到該縣老鴉鎮文家壩,過去滿目瘡痍的砂石開采場早已不見蹤影,如今變成上千畝平整的良田沃土,一碧萬頃的禾田散發著盎然的綠意。“復墾后的文家壩如今成為糧油種植基地。每年春天,上千畝金黃油菜花盛開,這里成為南部新的網紅打卡地。”南部縣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3月,南部縣全面推進砂石資源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水務、自規、環保、航道、公安、市監等14個部門和江河沿線13個鄉鎮(街道)聯動,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案,將部分地勢較高的地方打造成規整的良田,將地勢較低的地方打造成灘涂、草澤等水岸空間,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河流修復樣板。
岸線生態環境得到修復,水里的生態保護也同等重要。2021年1月1日,“十年禁捕”全面啟動,78公里嘉陵江南部段沿岸的漁民全部上岸。“經過休養生息,嘉陵江和西河流域魚類種群越來越豐富。”南部縣水產漁政局局長何軍介紹,全縣152艘漁船、196名漁民退捕工作已全部完成,水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以生產、生活、生態共融的綠色發展理念作指導,截至目前,南部縣累計清理河道31.4公里、修復岸線40.1公里、復耕復綠河灘地2700余畝、完成退捕工作,實現了“碧一江春水,道兩岸風華”的生態愿景。
“我們不定時開展‘打卡’巡河(湖),保護水資源。”近日,南部縣石龍鎮在紫巖河開展河(湖)巡治工作。帶隊巡河的鎮長黃尉介紹,巡河內容包括河面河岸保潔、防洪排險、堤岸修復、漂浮物打撈及環境保護工作宣傳等。
據了解,南部縣有縣、鄉、村三級河長508名、民間河長258名、河面保潔員1000余名、大小巡河船只40余艘。“我們正在形成干部群眾全面參與,常態化河(湖)巡治局面。”南部縣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南部縣持續增強全民生態環保意識,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改善空氣質量、提升改造城鄉污水處理設施、深化國土綠化提升行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天更藍、土更凈、空氣更清新。
“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南部縣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南部縣用實際行動為守護藍天、碧水、凈土貢獻力量,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生態文明新畫卷一繪到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