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27日電 (羅瑩 徐茂林)今年以來,瀘州市納溪區民政局引導慈善力量參與基層治理,在黨組織引領下以社區(村)、社會組織、社工、社區志愿者、社區慈善組織(愛心企業、愛心人士)開展服務的“五社”聯動基層治理新機制,鼓勵社會慈善資源投身慈善、回報社會,促進慈善事業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營造人人參與、人人享有、人人有責的社區治理共同體。
黨建引領,讓“愛”安家

“隨著社會結構發生轉型,社會問題日益增多,人們群眾需求多樣化,在社會建設方面,轉變傳統的模式,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務成為必然的趨勢。”納溪區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論介紹,尤其中國進入新時代對于社會治理、民生改善有更加突出的需求,而社會工作以其獨特的價值理念和專業服務彰顯優勢。
“特別是特殊困難兒童群體,他們的關心關愛、心理咨詢、健康教育、疾病預防等,最需要關心和幫助。”李論說,實施“五社”聯動模式,通過社工站點,孵化社會組織,發動志愿者開展服務,鏈接慈善資源支持社區治理,動員居民參與社區自治,產生“化學反應”,釋放更大的能量,打通服務特殊困難兒童“最后一米”。
“由于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鎮農轉非居民兒童對農業知識越來越缺乏,對節約糧食意識越來越淡薄。”大渡口鎮社工站負責人李玲介紹,我們聯合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大渡口鎮中心小學、錦衣社區以及愛心企業,以兒童需求為導向,組織了“校社企聯合——慶六一、學農科、促融合”社區活動,幫助孩子們開展認識農作物、包粽子等活動,了解農村、農民、農業,并從小樹立愛惜糧食、反對浪費的意識,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用餐習慣。同時,大渡口鎮社工站和各村社區密切配合,組織志愿者、愛心企業聯合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10場,為孩子們送上溫暖。
截至目前,全區建立社工站4個,開展活動近百場,關愛特殊兒童2000余人次。
匯聚力量,以“愛”之名
“今天是’520’,我買三個杯子送給我的妻子和兒女,也獻出了一份愛心,幫助特殊困難兒童。”在納溪區民政局組織的“520”愛心義賣、義捐現場,愛心人士馬光焱說。
“收到的每一筆善款我們都匯集起來,以納溪區轄區內特殊兒童為主要對象,根據不同情況,以入戶或集中的形式展開慰問和“圓夢”活動。”納溪區慈善會業務經辦人彭晶表示。
“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太陽系中質量最大的行星是?”六一兒童節前夕,20余名孤兒、殘疾、低保等家庭的特殊困難兒童代表在志愿者帶領下,面對天宮一號、嫦娥一號、導彈核彈、墨子號等航天模型時,孩子們連連發問。“孩子們多數來自農村,這次的活動不僅普及孩子們的航空航天知識,還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孩子們很開心,玩得意猶未盡。”九三學社社員鄧鴻說。
“小朋友,我們來看你了,最近學習怎么樣?有什么需要幫助的都給阿姨說。”近日,大渡口鎮社工站社工代艾杉帶著志愿者再次走進銀地村孤兒小龍家中,為他們進行心理輔導和作業輔導,并送上學習用品、玩具、食物等慰問品。小龍兩兄弟的父母于今年不幸因煤氣中毒去世,爺爺奶奶年邁且多病,家庭經濟情況十分困難。代艾杉得知情況后,迅速與區民政局聯系,協助他們申請辦理低保,并制定個性服務方案,每月上門開展關愛服務,并和區民政局積極為他們聯系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幫助他們撫平傷痛、減輕經濟壓力。目前,兩兄弟狀態良好,心理輔導成效十分明顯。
童心向上,促“愛”成長
“我喜歡打乒乓球,很久以來就想擁有一副三星乒乓拍,我將這個愿望寫進了‘夢想清單’,當‘圓夢’禮包打開那一刻我震驚了,真的是我心愛的乒乓拍。”來不及關心其它的禮物,高洞小學校四年級學生劉某露就開始比畫起乒乓球的技術動作,“我要去和朋友們展示真正的技術了。”
“我想當一名警察,那一身警服象征著正義和勇敢,我想當人民群眾的‘守護神’,維護社會安寧。”“警察的職業是神圣和榮耀,但也是一份責任與擔當,我們就要從小守紀律、講規矩,努力學習知識,一直向夢想出發。”大渡小學五年級學生劉某軍和志愿者鄧鴻交流著。“接下來,依托我們民主黨派優勢,協調相關部門,計劃結合兒童的夢想需求,組織他們開展職業體驗,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價值取向,提升人生規劃能力,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鄧鴻說。
“我們雷某天以前淘氣得,每天一放學回家就想看電視、打游戲,我拿起頭腦疼得很,不知道怎么辦。社工站的‘護航天使’多次給他交流,比我給他講有效果,現在好多了,回家來還要打掃衛生、洗碗了,溝通起來也和諧多了!”雷某天媽媽金璐說。
“一下就失去了兩個家里的頂梁柱,我們都接受不了,但更重要的是帶好兩個孫子。”大渡口鎮銀地村孤兒小龍兩兄弟的爺爺說著淚流滿面,“他們兩兄弟在志愿者的幫助下,才從失去父母的陰影中走出來,近段時間臉上才看得到笑容了。”
“‘五社’聯動是一個很好的載體,特殊困難兒童的關心關愛,除了黨委政府,更多的需要社會共同參與,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孩子健康成長。”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橋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