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技種田 廣漢這個“耕夫”不一般

6月4日,廣漢市好耕夫家庭農場主吳春在插秧機上整理秧苗。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強 攝
小康見證人
吳春,廣漢市好耕夫家庭農場主,“八零耕夫”創辦人。本是四川省農科院的一名科研人員,2015年辭職到農村創業,流轉500余畝農田種糧,銷售鮮米、糙米、菜籽油等農產品。積極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如今,他的家庭農場小有名氣,年銷售收入達300余萬元。
小康感言
我從小在城市里長大,我媽過去常說我,“別人都是鯉魚躍龍門,你反而下鄉當起了農民”,但我覺得樂在其中。創業雖然很苦,但卻磨練心性。還記得創業之初,缺資金、缺設備、缺渠道,創業前3年我沒有買過一件新衣服。農忙時候,每天早出晚歸,經常要凌晨一二點才能睡覺。但經過一番歷練之后,我的韌性更強,越來越懂得做事需堅持,遇事不抱怨。我熱愛農業,希望更多有情懷的人能加入到鄉村振興的隊伍中來。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史曉露
6月4日,廣漢市金魚鎮亭江社區的百畝農田里,兩臺插秧機來回穿梭,不一會兒田里就豎起一排排嫩綠的秧苗。
“最近搶農時,早栽一天,一畝就可以多產幾十斤糧食。”吳春站在田埂上向記者介紹,插秧機一天可以栽秧100畝,效率是人工的20倍左右。
不僅知農時、懂農事,眼前這個“80后”還把高科技帶進了農田。
辭職到農村,用科技綠色方式種田
吳春曾是省農科院的一名科研人員,從事農作物栽培技術研究近10年。看好農業的發展前景,2015年,他和3個高中同學一起到農村創業,選址金魚鎮創辦四川艾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并在該鎮流轉500余畝農田種糧。“我過去長期在這里搞試驗,知道這里屬于都江堰灌區,土質肥沃,氣候適宜。”
科研人員下鄉種田,自帶優勢。由于長期從事農作物栽培試驗,吳春在品種、用肥、栽培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下鄉后,他發現,當地大多數農戶種田全憑經驗,品種使用不優、缺乏先進技術。“過去這里的小麥品種抗病性差、產量低,我們來了之后積極推廣川麥42、川麥104等高產高抗品種,小麥每畝可增產一兩百斤。”吳春說。
走進家庭農場,墻上懸掛的幾張與外國專家合影的照片引起了記者注意。“這是法國農科院、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的農業專家到基地考察時拍的。”吳春介紹,他與國內外的科研單位、專家長期合作,承接試驗項目,能夠第一時間推廣應用先進的栽培技術,其中最引以為傲的就是“稻茬小麥免耕帶旋播種技術”。
四川秋季多雨,土壤黏性強,過去種小麥,農民習慣先旋耕整地再播種,花了很多精力和成本,出苗率卻不高。吳春說,針對該問題,省農科院作物所湯永祿團隊自主研發了“稻茬小麥免耕帶旋播種技術”。“這種技術不需要提前整地,田再濕也能播下去,而且質量高、成本低,每畝用種量可以節省一半。”吳春介紹,在他的帶動下,這項技術在當地得到大面積推廣,小麥畝產提高了三四十公斤。
此外,他還積極推廣秸稈還田技術,以綠色高效的種植方式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你看,我們的水田上都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秸稈。”吳春指著秧田說道,這是上一季小麥收割后留下的秸稈,經過粉碎后全部用來還田,不僅能抑制雜草生長,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
主打新米銷售,走差異化經營之路
“種糧大戶這么多,如何才能做出特色?”創業之初,吳春和團隊就陷入思考。
“走差異化經營道路。”他和團隊鎖定方向——把“新米銷售”作為主營業務,并推出“7天新鮮到家”服務。為此,他們建立糧食加工倉儲基地,創立“八零耕夫”糧油品牌。“我們賣當年新米,下單后再現打,保證足夠的新鮮度。”他說。
雖然要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但并未一味追求高端。“我們的大米售價在7.6元/公斤,目標人群還是普通消費者,最關鍵的還是把質量做優,把服務搞好,即使購買一袋米,我們都包送。”吳春說。
創業6年來,他保持了穩扎穩打的風格。“自有基地規模不增,但要提質增效,帶動周邊農戶一起發展。”吳春說。近年來,他通過開展農技培訓,帶領當地貧困戶發展規模種植業,并以高于糧站的收購價收購水稻、小麥。“畝產650公斤稻谷,每公斤的收購價高出1角錢,農戶就可以多掙65元。”在吳春的帶動下,當地大米加工規模已發展到2000多畝。
線上線下聯動銷售,品牌知名度也日益提升。“每年新米上市的季節,找我們預訂大米的客戶很多,主要集中在成德綿地區。”如今大米年產量穩定在170噸左右,雖然尚屬于小品牌,但吳春相信,“未來增長潛力還很大。下一步我們準備研發功能性大米,比如針對糖尿病人的低糖大米,目前有10多個品種都在做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