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13日電 (吳平華 周媛 陳剛)“給桑樹疏芽的時候,一定注意不要傷芽,要注意樹形結構,保證桑樹枝條布局均勻、株形整齊,這樣桑葉長勢才旺盛。”近日,樂至縣童家鎮汐汐家庭農場的桑園內,吳周、田靜夫婦正在搶抓有利天氣,給桑樹疏芽,在春日暖陽的照耀下,嫩綠的桑樹新枝蓬勃生長,展現出勃勃生機。

吳周、田靜夫婦都是“90后”,大學畢業后,兩人一起在成都上班,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實施,城鄉融合發展步伐加快,吳周感到在農村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2020年,夫妻倆搭上返鄉創業的班車,回家鄉成立“樂至縣童家鎮汐汐家庭農場”,用全部積蓄在村里流轉了70畝土地種桑養蠶。
“一是父母一輩子獻身農業的情懷打動著我們,二是家鄉的創業政策支持讓我們更有底氣。”吳周說。
創業之路艱辛,起初并不順利。首先就是親朋好友得知吳周夫婦要辭掉高薪工作返鄉創業時的不支持。
“他們兩個都是大學生,之前在成都沃爾沃上班,工資高又穩定,我們都很滿意。”吳周的父親吳隆達告訴記者,自己養了一輩子蠶,深知養蠶的辛苦,所以很不支持他要回來養蠶的想法。
家人的反對在吳周的意料之中,這對倔強的夫婦沒有輕言放棄。然而,現實卻沒有那么美好。缺乏技術再加上經驗不足,2021年,第一季培育的白僵蠶即將豐收時全部得了膿病,他們的夢想遭受沉重打擊。
“當時我們缺乏技術,最開始的幾季蠶都得了膿病,那段時間的辛苦都白費了。”想到那時的場景,吳周心酸地搖搖頭。
“不能因一次困難就退縮,只要我們倆相互扶持不放棄,一定能有收獲!”吳周寬慰著妻子,也給自己打氣。之后,吳周不僅堅持每季養蠶,還通過各種渠道向有經驗的蠶農請教、參加省農科院舉辦的培訓班等,不斷學習養殖技術。
“那段時間,經濟緊張和事業不順,都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特別是吳周,養蠶的時候基本上都要忙到晚上11點鐘左右,早上4點鐘過就要起來,確實太辛苦了,還要到處學習。”丈夫每天起早摸黑,田靜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唯有默默支持。
在夫妻倆的齊心努力下,付出終有收獲。經過幾年的學習和摸索,他們終于培育出了優質的白僵蠶。
“把白僵蠶掰開,斷面像玻璃渣子一樣有光澤感的就是好的白僵蠶,我們最新一季的白僵蠶一曬干就被藥企收走了。”吳周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我們準備養殖12季蠶,1季我們可以養10張,1張是15公斤,一年就是1800公斤,現在白僵蠶的市場價在100到200塊一公斤浮動,按最低價算,一年的收益也在20萬左右。”
在自己取得成功的同時,吳周并沒有忘記周邊的鄉親。金龍村本就有很多村民養蠶,吳周外出學到技術后,會免費給村民指導,還邀請附近的村民到自己的桑園上班,帶動村民增收,讓原本不理解吳周返鄉創業的親朋好友都對他有所改觀。
“吳周這個小伙子人真是不錯,我們養蠶有啥子問題找他,他都很耐心的給我們解決。這幾天桑樹抽芽了,我們過來幫忙,還可以掙點零花錢。”金龍村村民周文碧一提到吳周就贊不絕口。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如今,吳周和田靜的家庭農場也有了起色,夫妻倆對未來的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我們才不是小作坊,我們是正經的企業。”談到未來,吳周信心滿滿地說,“下一步,我們要在養殖白僵蠶的基礎上,再養絲蠶,打造自己的絲綢產品,不斷做大做強。同時也希望通過我們的力量,把周圍的村民都帶動起來,一起養殖白僵蠶,共同致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