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哪些農業科技成果值得推廣?哪些農業產業增收效益高?
8月25日,在達州市大竹縣舉行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萬達開片區科技成果推介會期間,來自川渝兩地農業部門、農業科研單位、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的參會代表,走進田間地頭、企業廠房,觀摩新技術、尋找新商機。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史曉露
山坡上的增收路
高品質白茶每畝產值可達4萬元
大竹縣團壩鎮白茶村,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坡上,茶樹翠綠連綿,氤氳的晨霧里,幾位茶農正在田間鋤草。
白茶產業是我省精制川茶擬定的五大單品茶類之一,大竹是我省白茶重點發展區域。當天,參會者走進團壩鎮萬畝白茶科技示范園,探尋這里茶園增收的秘密。
“現在已進入茶園秋季管理期。”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王云介紹,白茶對環境要求高,采收時間短,每年僅20天左右,是茶中的珍稀茗品。大竹白茶品質優良,是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
達州茶葉龍頭企業——四川竹海玉葉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白茶村流轉了上千畝土地種植白茶。公司與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長期合作,由農業專家提供技術指導。
科技助力,茶園效益明顯。竹海玉葉公司負責人廖超介紹,雖然白茶種苗最早從浙江安吉引進,但大竹白茶品質不遜于安吉白茶。“一方面是因為大竹優良的自然地理和生態條件,另一方面得益于成熟的種植和管理技術。”廖超說,大竹白茶具有上市早、品質優等特點,比安吉白茶可早十余天采摘,此外氨基酸含量更高,可達8%-12%。
目前該公司與江浙滬多地簽訂供銷協議,產品供不應求。
“高品質白茶批發價可達2000元/斤,按畝產20斤計算,最高畝產值可達4萬元。”廖超說,目前,當地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由公司提供茶苗、技術指導,采摘后包回收,白茶栽植3年后農戶每畝年收入可達4000元以上。
魚缸里的新技術
養殖尾水可實現全生態化處理
8月25日,當與會者來到大竹縣烏木鎮的百島湖現代水產科技園時,立即被眼前的工廠化玻璃缸循環水養殖系統吸引了。
“一口玻璃缸相當于5-10畝池塘精養的養殖量,但用水量只有池塘用水量的1/66,經過五級高效尾水處理系統,可做到全生態化水質處理。”省農科院水產所博士黃志鵬介紹。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養殖戶常常為養殖污水處理而犯愁。水產科技園這種生態環保的養殖模式是如何實現的?
原來,玻璃缸內安裝了各種高科技裝置。玻璃缸底部,環繞一圈納米增氧裝置,可以給魚提供充足氧氣;水位控制裝置使水位控制自動化,同時可以排除水體表面污水;進水口裝置讓水流在玻璃缸中形成渦流,結合玻璃缸底部的漏斗形狀設計,使糞污快速聚集到排污口,通過固體糞污排污管排出到尾水處理池。
在玻璃缸內,還有五級高效尾水處理系統,尾水經過沉淀池、過濾池、分解池、結水池、凈水池后,污水實現了全生態化水質處理,可循環再利用。
除此之外,水產科技園還依托省農科院水產所的科技力量,建成了集農業智慧物聯網、名優水產育種、稻漁+池塘內循環跑道式養殖等新技術和新模式。通過院地合作,烏木鎮特色水產種苗繁育科技創新園已成為省內唯一省級克氏原螯蝦(小龍蝦)良種場,為全省規模化小龍蝦養殖提供了優質種苗保障。
“目前,省農科院水產所已在大竹建立實驗基地,我們先把所里核心、尖端,老百姓比較難懂的技術簡單化,讓先進技術得到展示和應用。”黃志鵬介紹,下一步將加強川渝合作,加大養殖技術人員培訓力度,擴大服務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