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十四五”成都鄉村振興怎么做?市委農村工作會議“劃重點”。

“十四五”是成都開啟高水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新征程、基本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重要時期。昨日,市委農村工作會議吹響了全市“十四五”期間實施鄉村振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號角:力爭到“十四五”末,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8∶1以內,農村大美公園形態成型成勢,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重點1:
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深化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
春暖花開。周末的郫都區戰旗村人潮涌動。市民在鄉村十八坊品嘗特色小吃,到一里老街喝茶休閑……近年來,戰旗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戰旗村的成功,是我市西控區域在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方面率先突破,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的有力印證。市委農村工作會議選址于此,也傳遞出我市將繼續大力推進重點領域改革,率先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信心和決心。據悉,下一步我市將緊緊圍繞國家交辦的五項試驗任務,深化綠色生態價值實現機制、城鄉產業協同發展機制、農村土地制度、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城鄉有序流動的人口遷徙制度等改革,在構建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上率先突破,加快釋放“人”的活力、激活“地”的潛力、激發“產”的動力、彰顯“鄉”的魅力。
下一步,我市將重點推進西部區域旅游環線軌道交通、西部區域旅游環線公路、城鄉公共服務品質提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城鄉生活污水綜合整治等重大基礎設施工程;突出抓好都市現代農業提升、特色鎮建設和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元通熊貓古鎮、彭州鐵投農貿智慧物流中心等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重大項目;加緊實施農村綠道藍網景觀體系、都江堰精華灌區生態建設和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天府水源保護、大熊貓國家公園等生態價值轉化利用重大項目。持續發布試驗區建設投資機會清單,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試驗區建設。
重點2:
以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為重點
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動能轉換
聚力生產經營方式轉變,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動能轉換,這是我市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途徑。以產業功能區為引領加快構建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生態圈,以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為載體,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動能轉換,不斷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其中,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是我市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突出“農”的生態賦能、“商”的價值邏輯、“文”的品質浸潤、“旅”的聚人引流、“體”的品牌集聚作用,聚焦市民對戶外消費健康生活的新需求,以產業功能區、特色鎮、川西林盤和綠道藍網等為載體,統籌推進融合模式創新、特色項目植入、多元場景營造,促進文化創意、生態旅游、運動休閑、民宿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并支持以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作為主要業態的項目創建3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同時每年策劃推出一批具有吸引力的高品質生活消費場景,堅持辦好天府大地藝術季,辦出都市旅游新品牌新模式。
重點3:
培養比較優勢
全面提高縣域城鎮化水平
城鎮化水平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圍繞提升近郊縣(市)城市化現代化水平,我市將實施經濟強縣(市)培育工程,合理引導主導產業項目分類向資源環境承載力強、產業公共服務水平高的近郊區功能區布局,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推動公共資源大力向縣城傾斜,補齊短板、補強弱項,全面提升縣(市)經濟發展和服務能力。
根據會議精神,針對特色鎮和功能區,我市將切實放權賦能,統籌特色鎮、功能區和都市圈規劃銜接、功能配套,分擔城市功能。依托產業功能區培育特色鎮,按照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組群發展、獨立成市的要求,統籌生產圈、生活圈,推動每個產業功能區至少孵化一個特色小鎮(街區);積極探索撤并鄉鎮資源活化利用,促進撤并鄉鎮轉化為特色小鎮(街區)和特色產業功能區,全面增強人口和經濟綜合承載力。
重點4:
發揮主干作用
服務和帶動全省農業農村發展
服務帶動全省農業農村發展是成都的主干之責,也蘊含著企業發展壯大的市場機遇。此次會議明確提出,要實現服務全省農業農村發展與企業成長雙贏。
在農村發展模式創新上,要做好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城鄉社區發展治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撤并鄉鎮資源活化利用等方面經驗總結,進一步加大探索創新力度,為全省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借鑒。
種子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種業是農業的“芯片”。以天府現代種業園為載體,我市將做好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做實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做優育繁推一體化良種繁育體系,加快建設國家區域農作物種業創新中心,為鞏固四川種業大省和種質資源大省地位作出更大貢獻。
重點5:
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目標
推動重點領域深化改革
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成都一直是國家農村改革的“試驗田”,圍繞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我市還將繼續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建立健全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探索利用存量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為實現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地同權同價”開展新探索、貢獻新經驗。
作為農民最重要的財產載體,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也將穩慎推進,鼓勵村集體和農戶通過自主經營、合作經營等方式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及農房,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財產性增收。
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我市還將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充分用好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成果,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提高農業規;洜I水平。
針對促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成都還將積極探索盤活低效閑置用地、新型產業用地(M0)、組合供地等新供地方式,在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安排和落實不少于10%的新增規劃建設用地指標,重點支持鄉村產業發展和項目用地。按年度配置不低于8%的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專項保障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用地。按照“流量變增量”原則,允許區(市)縣依法依規將增減掛鉤項目和農民集中建房整理的節余指標,在縣域內統籌調整到城鎮、產業功能區使用。
重點6:
借鑒社區治理經驗
大力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當前,我市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廣大鄉村則是重要陣地。結合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我市將推動鄉村治理機制系統性重構,以提升鄉村社區發展能級、推動治理增效、促進服務提質為路徑,深化新型社區構建、集體經濟發展、公共服務供給等重點領域改革,推動發展成果福澤城鄉居民,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
其中,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我市將通過創新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運行機制,通過承包、租賃、參股、聯營、股份合作等方式增加集體收益,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同時把天府文化深度融入鄉村建設和居民生活,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孕育農村社會好風尚,提振農民群眾精氣神。
本報記者 陳泳 李萌 李娟 制圖 江蕊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