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27日電 2025年3月25日清晨,四川省人民醫院造血干細胞采集室內,消毒水氣味中夾雜著儀器規律的嗡鳴,深紅色血液在透明導管中緩緩流動,一場充滿愛與希望的“生命接力”正在悄然進行。經過5個多小時的屏息等待,川中監獄青年民警范卓銘順利完成237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采集,成為四川省第854例非親緣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你們知道每10萬個患者中,只有1個人能找到全相合供者嗎?”高中時期,老師這句沉重的發問連同多媒體教室里投影幕布上患者們對生命渴望的眼神深深烙印在范卓銘的心中,他暗暗許愿18歲之后要為他們做點什么。于是,在18歲成年當天,達到造血干細胞捐獻年齡要求的范卓銘主動到造血干細胞捐獻宣傳車前,擼起袖子留下了8毫升血樣,登記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當被問及登記原因,范卓銘回答得很簡單:“就是想多一個機會能幫助別人。”這份年少時的純粹善意,如同播撒下的一顆大愛的種子,在歲月的滋養下,悄然生根發芽。那時的他未曾想到,這份看似不經意的善舉,日后竟會化作照亮他人生命的璀璨光芒。
“你的造血干細胞和患者配型成功了,您愿意捐獻嗎?”2025年1月,范卓銘接到中華骨髓庫的電話,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細胞與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完全相合。“我愿意!”突然得知即將履行“生命約定”,范卓銘難掩激動,面對如此珍貴的“十萬分之一”配型概率,他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回復了中華骨髓庫的老師,自己將全力配合。
但當他將此事告訴父母時,母親連夜從老家趕到單位,“你才21歲,一次捐獻這么多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嗎?”盡管理解并支持兒子的善舉,但面對這樣的“身體素質大考”,作為母親也難免擔心。為了打消母親的疑慮,范卓銘不急不躁,沒有急著解釋,而是找來捐獻流程的醫學動畫給父母觀看,耐心地解釋其中的原理,最終獲得了他們的理解與支持。此時,距離范卓銘在18歲登記成為造血干細胞志愿者已經過去了四年,在接到配型成功的電話前一周,他成為了一名監獄人民警察。如今的他已褪去高中時的青澀,在高墻內救贖“迷途靈魂”的同時,也終于有機會實現18歲時許下的愿望。

“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小的事,沒必要說。”接到捐獻通知后,范卓銘一直默默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不知情的同事還笑著調侃他是“內卷達人”,直到捐獻日期將近,捐獻日期與值班執勤沖突時,范卓銘才向單位提交了請假申請。
為了提高干細胞濃度,手術前,他每天都要注射動員劑,雙臂上的針孔密密麻麻,宛如一枚枚“勛章”,同時還要忍受持續的腰酸和低燒。但這些痛苦在他口中,卻被輕松地形容為“就像跑了次五公里體能測試”。
經歷連續5天動員劑注射后,范卓銘躺上了采集床。采集管開始流動時,他輕聲問護士:“這些細胞多久能到患者那里?”當237毫升帶著體溫的造血干細胞懸液被采集完畢即將送往遠方時,他真誠地對護士提出了一個請求:“告訴對方,一定要好好活著!好好迎接這個春天。”

如今,那袋承載著生命希望的“種子”,已跨越1500公里,悄然注入一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長河。而范卓銘又回歸到日常工作中,他的身影依舊每日準時出現在監管區的各個角落,正如每個清晨從未缺席的黎明,用光和熱穿透高墻內的黑暗。被他救助的血液病患者在感謝信里寫道:“世界上多了一個流著相同血液的親人。”這句話如同“十萬分之一概率”的雙向奔赴——監獄民警不僅駐守在高墻內,也心系高墻外,在群眾最需要的時刻挺身而出,實實在在與群眾有了“血肉”聯系。
因為18歲時的一個善念,在范卓銘心里種下了一個從善而行的種子。入警后,范卓銘在第一時間加入四川監獄深藍志愿者服務隊,在許多次不同主題的公益服務中,范卓銘更加懂得了奉獻的意義。這個“十萬分之一”的概率背后,是新時代青年對生命價值的深刻理解,也是一名新入警監獄民警的為民情懷的生動展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