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前期的試掘工作,張家壩遺址面積達14萬平方米,但還沒有找到邊界,接下來將開始鉆探調查,以調查遺址分布和堆積情況。”2月23日,四川鹽亭縣博物館館長楊澤明說。
記者獲悉,張家壩遺址位于四川省鹽亭縣,是距今3600年前后三星堆文化時期的重要遺址,已發現的遺跡有房基、灰坑、墻體等,遺物有石璧、陶罐、陶豆、鳥頭形勺把等,與三星堆文化二、三期文化面貌一致。據了解,2020年4月至5月,綿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鹽亭縣張家壩遺址開展試掘工作,通過考古調查勘探和試掘,發現保存有堆積豐富的文化層,出土及采集到大量與廣漢三星堆文化(古蜀國)同時期的陶器殘片以及代表神權的石璧殘片和半成品。
“鹽亭發布”曾發消息,2020年5月中旬,省文物局到鹽亭縣專題調研了涪江流域考古新發現--張家壩遺址,并就遺址下一步保護利用提出了希望和要求:要在調查勘探基礎上,盡快制定考古工作方案,按程序報批后及時啟動科學考古發掘;要做好遺址保護工作,科學合理地確定遺址保護區域和保護措施,同時規范與遺址相關的生產建設活動;要做好遺址相關研究工作,將其作為古蜀文明研究的重要內容,爭取形成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要統籌考慮遺址展示利用工作,可采取文物、旅游和觀光農業相結合的模式,形成遺址保護利用成果,為鹽亭深厚歷史文化底蘊賦予新內涵,樹立鹽亭文化新品牌。
據四川省文物局官方網站稱,上世紀八十年代,梓江流域大坡山曾發現成組石璧。此后,這里就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關注。考古人員通過近兩年的調查,在梓江流域大坡山西南方向約1.5公里的張家壩一代,發現了這處規模上萬平方米、距今3600年前后的三星堆文化時期重要遺址。這是目前涪江流域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好、遺跡最豐富、遺址性質最明確的三星堆文化時期大型聚落遺址,該遺址為古蜀文明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2月23日,鹽亭縣博物館館長楊澤明告訴記者,遺址發現文物后,發掘就停止了,文物部門在整個區域安裝了20多個攝像頭進行監控保護,相關部門要求現場深耕作業不能超過20厘米。同時,相關部門進行了遺址的分布調查,通過前期的調查和試掘工作,張家壩遺址面積達14萬平方米,但還沒有找到邊界。“25日,專業人員將進場進行人工鉆探調查,時間大約一個月,以調查遺址分布和堆積情況。”楊澤明說。
此外,記者獲悉,綿陽市文物部門已按程序向國家文物局報批,批復后將正式開始發掘。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湯小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