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30日電 (唐倩)近日,由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推出的“成都非遺少年行”青少年研學活動第十期順利開展。
本期特邀成都非遺基地校的學生們,以“蜀派古琴”為主題開啟非遺音樂研學之旅,了解古琴及背后的成都非遺音樂故事。在永陵博物館內,少年們邂逅了墓內精美絕倫的石刻二十四樂伎,它生動再現了唐末五代時期宮廷樂舞的演奏場景。成都自唐代便是東方音樂之都,蜀派古琴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更是讓少年們見證了流淌在音符里的蜀地音樂。

古琴作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是中國古典音樂中獨具民族特色的藝術明珠,“桐木為琴體,純蠶絲為弦索”,撥彈以發出悠揚的琴聲。蜀派古琴又稱川派古琴,是中國古琴演奏藝術的主要流派之一,主要流行于成都及其周邊區域。它具有燥急奔放、氣勢宏偉,兼具仙意、浪漫的特征,擁有“七十二滾拂”等特色技法。青羊琴館館長張婷婷以一曲高山流水,給孩子們娓娓道來蜀派古琴的歷史與琴韻。
在永陵博物館,少年們還見到了栩栩如生的石刻“二十四伎樂”。它生動地再現了前蜀宮廷的樂舞場景:24個浮雕樂伎分布在不同方位,基座南面4人,東西面各10人,其中舞者2人,樂器演奏者22人,人數眾多,場面堪稱宏大。22人手里所持樂器總共達到了20種23件,類型涵蓋了打擊樂、弦樂、管樂,儼然一個成熟的交響樂團。其中,除了如今常見的笛、銅鈸、琵琶,有些樂器聞所未聞,而光是“鼓”就令人大開眼界,有齊鼓、答臘鼓、羯鼓、鼗牢、雞婁鼓等等,它們形制不一,各有特色,展現出唐五代音樂的豐富精妙。千年唐音,翩翩霓裳,引人遐想,孩子們一個個的挪不開眼,非常興奮,仿佛穿越時空赴了一場“唐宮夜宴”。

2023年成都非遺少年行研學活動重點關注青少年對非遺的創新運用,共開展了十期特色主題研學活動,受到了家長和學生們的一致好評。少年們前往了各個非遺傳習基地,通過探訪體驗和學習交流,少年們用雙手打造非遺好物,用創造致敬傳統,挖掘成都非遺的多面性。從體驗到創造,開啟了成都非遺傳承新方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