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9月30日電(單鵬)“區塊鏈技術的合理有效運用,能夠推動版權行業環境建設,為版權行業營造良性生態。”30日,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成都中院)成都知識產權審判庭副庭長孫文宏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近日,一起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由成都中院作出終審判決。法院采信原告提交的《區塊鏈存證證書》證據效力,判決被告行為構成侵權并依法承擔侵權責任。
在該起案件中,廣州某科技公司未經成都某文化傳播公司許可,在其運營的音樂平臺上向社會公眾提供涉案歌曲在線播放和下載服務。該成都公司將這家廣州公司告上法庭,并出示證明其權利人身份的《區塊鏈存證證書》。該案最終由成都中院終審判決認定,成都某文化傳播公司為涉案歌曲的合法著作權人,廣州某科技公司擅自就涉案歌曲提供信息網絡傳播服務的行為,侵犯了成都某文化傳播公司依法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廣州某科技公司應當承擔停止侵權、賠償損失等法律責任。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分布式的共享賬戶和數據庫,具有去中心化、集體維護等特點,存儲于其中的數據或信息具有不可篡改的特征,基于這些特征,區塊鏈技術的合理運用,可以為民商事活動奠定“信任”基礎。在著作權保護領域,傳統的證據形成和保存技術,在固定某些權屬或侵權事實時,容易在證據真實性、電子數據的客觀性方面引發爭議,進而增大舉證成本、維權負擔,而區塊鏈技術在證據留存、取得、提交上的推廣應用,則可以有效避免前述問題,突破了版權保護體制中的“最難環節”。
“區塊鏈技術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取證、存證流程,為著作權保護提供了新的保護方案。”孫文宏表示,對于運用區塊鏈技術取證、存證的證據,本質上屬于民事訴訟法規定的電子數據,在符合民事訴訟證據規定關于電子數據真實性、客觀性的認定和采信標準,即滿足取證環境的清潔性,取證時間的客觀性,取證過程的規范性,取證結果的真實性、完整性,副本與初始取證結果的一致性要求,且對方當事人不能舉示相反證據推翻其真實性的情況下,通常應確認其真實性。
當前,知識產權領域的法制建設愈發受到重視。202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于加強著作權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保護的意見》,支持當事人通過區塊鏈、時間戳等方式保存、固定和提交證據,有效解決知識產權權利人舉證難問題。
中國涉及著作權的訴訟案件數量累年增長。據《互聯網內容平臺案件審判情況》,近兩年,廣州互聯網法院審理的涉內容平臺糾紛案件中,涉數字作品的網絡著作權糾紛占比94.2%,其中音樂作品居多。
在音樂產業中,音樂版權保護是業界難題:綜藝節目“撞曲”,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侵權等現象層出不窮。在少有音樂作品進行過著作權登記的行業現狀下,公司法人收購或獲取音樂作品授權時,在對著作權利人身份的真實有效性審核上存在很大困難。
在音樂版權保護領域,區塊鏈技術提供了新的問題解決導向。在上述著作權糾紛一案中,成都某文化傳播公司主動運用新興技術手段,采用“音樂蜜蜂”平臺提供的區塊鏈存證服務,將涉案歌曲在該平臺取得的《區塊鏈存證證書》作為權屬證據的一部分提交至法院。
“音樂蜜蜂”是成都樂鏈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音樂版權確權、交易一站式服務平臺,據該公司CEO劉思齊介紹,音樂人、版權方在“音樂蜜蜂”完成認證,便可在平臺為作品獲取《區塊鏈存證證書》。2020年,“音樂蜜蜂”已接入成都市郫都區人民法院電子證據平臺,打通版權確權司法取證流程,該平臺所有作品存證信息可通過法院電子證據平臺查詢、核驗。這意味著,權利人在“音樂蜜蜂”對一首作品完成存證的瞬間,司法人員就能立即提取作品存證信息,同步完成取證過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