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成都市政協委員、成都大運會田徑場館中心副主任朱逵接受采訪 堯欣雨 攝
中新網成都1月24日電 (堯欣雨 祝歡)“當下,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以下簡稱“成都大運會”)籌備工作正有序推進,49處場館和13個配套交通設施項目全面完工,大運村也已正式揭牌。”成都市政協委員、成都大運會田徑場館中心副主任朱逵24日接受采訪時表示。
今年6月,成都大運會將啟幕,這是中國西部地區舉辦的首個世界級綜合性運動會。已邁入“大運時間”的成都如何以此為契機,推進全民體育促進城市發展?成為正在此間參加成都市兩會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熱議話題。
在成都大運會的背景下,成都人的運動意識正悄然發生著變化。成都市政協委員、成都金羽天翼體育運動有限公司董事長胡一平表示,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孩子來進行體育培訓,包括籃球、乒乓、羽毛球等。
“體育運動可以強身健體、塑造人格。”胡一平希望大運會的舉辦能夠成為培養成都體育產業土壤的一個契機。“就像一塊石頭投入池塘中,不要僅僅如曇花一現,而是要激起整片池塘的波浪。”

圖為成都市政協委員、成都體育學院田徑游泳系主任吳向明接受采訪。 堯欣雨 攝
成都市市長王鳳朝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22年,成都將建設運動促進健康服務站點230個、打造社區級智能化室外健身設施示范項目60個、公共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430萬人次、開展“愛成都·迎大運”全民健身活動4300場次、組織國民體質監測12萬人、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5000名。
在兩會代表委員們看來,精神文明對于一個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而成都可以利用大運會的辦賽將其推向一個新高度。“大運會本身是一個國際性的盛會,我們希望通過大運會的志愿服務,不僅可以讓更多的國際友人、運動員們感受到這座城市本身的溫度和文明風尚,也能夠把大運會的這種志愿服務的精神帶到市民中,提高城市的文明質量。”成都市人大代表、共青團成都市委書記李佳林表示。
成都市政協委員、成都體育學院田徑游泳系主任吳向明認為,成都正在建設世界賽事名城,需要在其中注入更多內涵,使之具有持續性和可傳承性。“我個人認為,教育價值和經濟價值同等重要。體育也具有教育功能,通過體育鍛煉能夠使大眾的精神文明在潛移默化間發生變化。”
如今,成都已經邁入“大運時間”,不少兩會代表委員已開始思考大運會結束后“大運遺產”的管理問題。“大型賽事結束后,體育場館大多是承包給專門的運營公司進行后期維護和運營,但現存的最大問題是收支無法達到平衡。”朱逵認為,今后應該設計怎樣的機制來調動運營公司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組織全民健身活動,吸引更多的市民來到體育場館運動和消費,這是接下來需要思考的問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