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2025年1月,又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正在走來。
在萬物即將萌發的季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迎來5周年的重要節點。
遙望歷史深處,川渝山水相連。一千多年前,四川人李白乘船東出夔門,留下“朝辭白帝彩云間”的千古名句;寓居成都的“詩圣”杜甫,用“門泊東吳萬里船”暢想一葉輕舟順江東流的美麗愿景。
攜手五載,回望千年,蜀道化為坦途。這五年,川渝累計建成16條省際高速公路通道,成達萬、渝昆、成渝中線等高鐵開工建設,成渝間實現高鐵1小時通達,川渝共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首個航運樞紐建成投用。
更多的連接,跨過行政藩籬。這五年,電子信息等4個共建萬億級產業集群,聚合起川渝兩省市資源,10個毗鄰地區合作共建功能平臺模糊既有的省界,355項“川渝通辦”事項溫暖“川渝候鳥”的生活。
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到產業跨省協作,從宏大敘事到個體感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已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變成精耕細作的“工筆畫”。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5周年之際,四川日報推出特別報道,通過川渝攜手打造的新紐帶,記錄過去五年這段非凡的歷程,展望讓人心馳神往的燦爛未來。
天府數據中心集群
●“東數西算”工程的10大集群之一。區域布局上,集群先期在成都市雙流區、郫都區、簡陽市建設起步區,以成都科學城超算產業集聚區、成都西部智算產業集聚區、成都東部云計算和邊緣計算產業集聚區為主要載體,做強核心功能,帶動數據中心相關產業集聚發展。到2027年,四川省算力總規模預計達到40000P。
川渝地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川渝地區已建成中國第三大汽車產業集群,擁有40余家整車企業和1600多家配套商,全域自主配套率超過80%。兩地正攜手打造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共建高水平汽車產業研發生產制造基地。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走廊以重慶主城和成都為核心,以連接兩地的高鐵、高速公路和長江水系沿線縣(市、區)為重要組成部分。探索區域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和路徑模式,為全國提供區域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樣板。
重慶數據中心集群
●“東數西算”工程的10大集群之一。截至2024年6月,重慶總算力規模超3000P,其中通用算力200P,超算算力52P,人工智能算力2942P,基本形成通算、超算、智算多元融合發展的算力支撐體系。
協作紐帶
川渝高竹新區
●橫跨重慶渝北區和四川廣安市鄰水縣,總面積262平方公里,2021年初獲得四川省政府和重慶市政府批復設立。作為全國首個跨省域共建新區,肩負著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重要使命。
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
●橫跨川東北和渝東北的四川達州市、重慶萬州區和開州區,總面積2.41萬平方公里,戰略定位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樣板、統籌發展制度創新先行區、全國綜合交通物流樞紐、川渝東北地區重要增長極。
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
●橫跨川南、渝西地區的11市(區),規劃總面積4.66萬平方公里,定位為成渝地區高質量發展重要支撐帶、跨區域產業融合發展功能區、成渝地區對外開放合作重要門戶、長江上游高品質生活宜居區。
產業紐帶
國家天然氣(頁巖氣)千億立方米級產能基地
●天然氣(頁巖氣)資源量、年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位的四川,目前正攜手重慶建設國家天然氣(頁巖氣)千億立方米級產能基地,更好服務國家西氣東輸戰略。基地建設周期為2020年—2035年,總投資7100億元。力爭到2025年,實現兩地天然氣(頁巖氣)產量達630億立方米;到2035年,建成中國第一個千億立方米級天然氣生產基地。
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制造集群
●全國首個跨省域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集群實現電子信息制造業5個大類、21個中類全覆蓋,是中國大陸第三、全球前十電子信息制造業聚集地,同時是全球最大的智能終端生產基地、計算機整機生產基地和重要智能手機生產基地。
成渝地區生物醫藥集群
●集群形成涵蓋生物技術藥、化學藥、中醫藥、醫療器械等領域的現代生物醫藥產業體系,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集聚生物醫藥相關企業6700戶。部分細分領域優勢突出,血液制品產能規模占國產份額一半,多個雙特異性抗體和ADC項目研發進度全球領先,擁有國內最完備的“堆—研—制—用”核醫藥產業鏈等。
成德綿自涼航空航天集群
●集群在飛機和發動機整機、核心大部件、航電系統和機載設備、維修服務領域具有突出優勢,擁有我國首個完成200次發射的航天發射中心、亞洲最大的風洞群、世界最大的大型鑄鍛鋼制造基地。集聚航天領域企事業單位超千家,擁有完整的無人機、總體設計、總裝制造、系統集成和試驗驗證體系。
創新紐帶
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
●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的組成部分,定位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內核支撐、西部(成都)科學城創新策源地、國家實驗室(基地)和天府實驗室主陣地,目前布局了“一島一中心一基地四園區”。“一島”即成都科創生態島,“一中心”即鹿溪智谷科學中心,“一基地”即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基地,“四園區”即航空動力科創區、興隆湖高新技術服務產業園、鳳棲谷數字經濟產業園和新興智能制造產業園。
成渝(金鳳)綜合性科學中心
●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的組成部分,定位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引擎、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科學之城、創新高地”集中承載區,打造“一中心兩基地、兩區兩園”功能組團。“一中心兩基地”即金鳳國際醫學中心、環大學城創新創業基地、科研港科技(教)基礎設施基地;“兩區兩園”即鳳鳴湖科創服務區、科學會堂國際交往區、科學谷數智科創園、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區。
中國(綿陽)科技城
●2000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設綿陽科技城的重大決策,科技城重點承載科技創新、創業孵化、產業發展、城市服務等功能。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發文支持綿陽科技城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先行區,明確科技城建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高地”等戰略定位。
基建紐帶
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
●工程總投資286.31億元,2022年9月開工,2024年12月投運。新建四川甘孜、天府南、成都東和重慶銅梁4座1000千伏特高壓變電站,沿線途經四川甘孜、雅安、眉山、樂山、內江、資陽、重慶潼南區和銅梁區等8個市(州、區)。投運后,每年輸送清潔電能可達350億千瓦時。
成渝中線高鐵
●我國“八縱八橫”高鐵網主通道之“沿江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線路自重慶北站起,向西經璧山、銅梁、大足進入四川境內,經資陽引入成都站,正線全長292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是成都、重慶“雙核”間距離最短、速度最快的高速鐵路。建成通車后,兩地旅行時間將壓縮至1小時以內,并與西成、鄭渝、成達萬、西渝、渝昆、渝萬等多條線路聯通。
中歐班列(成渝)
●作為“一帶一路”旗艦項目和區域合作示范樣板的中歐班列(成渝),自2021年首發以來,已實現價格、規模、政策“三協同”,運營線路51條,覆蓋歐亞116個節點城市,已累計開行超3.6萬列,成為西部地區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
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工程
●位于嘉陵江下游重慶境內,是川渝合作共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的首個航運樞紐,可通行500噸級船舶和1000噸級船隊,設計年通過能力1000萬噸,于2024年4月29日正式通航,打通了四川通江達海的瓶頸,實現了長江和嘉陵江干支聯動。
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
●位于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是助力西部陸海新通道陸運體系向海運網絡延伸的重要標志性載體項目。通過建設智慧集裝箱堆場、冷鏈倉庫、冷凍品加工等設施,實現國際集裝箱儲存轉運、進出口冷鏈儲存加工、大宗貨物集散分撥等七大功能。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
●中西部最大的機場,成都國際航空樞紐主樞紐,于2021年投運。目前有T1、T2兩座航站樓,總面積71萬平方米,200多個機位,3條跑道,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6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30萬噸的使用需求。機場已累計開通國際及地區航線62條、客運航線數量居中西部第一。
記者 王成棟 李欣憶 王眉靈 陳碧紅 文露敏 唐澤文 蘭珍 高杲
(來源:四川日報)